太仆寺旗马拉盖庙

来源:太仆寺御马苑网址:http://www.yumayuan.net

太仆寺旗的22万人口中,汉民与蒙民的比例约是20比1。蒙古族人比例之低有些令人吃惊,当然这与过去闹饥荒、汉人迁入、牧区卫生条件等原因有关,又因清朝实行的“建成一座庙、胜过养兵十万”的宗教政策,使得很多蒙古男儿都当了喇嘛,因恪守清规戒律、不能娶妻生子。日久天长,蒙古族人口大幅下降,对清政府的威胁当然也就减小了。

太仆寺旗最古老的庙要属玛拉盖庙,玛拉盖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端贡宝拉格草原,系原太仆寺旗左旗藏传佛教寺庙,始建于清康熙末年,竣工于雍正二年,清朝王室钦命“咸安寺”,当地蒙古族同胞称“玛拉盖庙”。“玛拉盖”为蒙古音译,汉语意思是“帽子”,马拉盖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“帽子”命名的寺院。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以下传说。

传说一:这里是大清帝国平定的北疆叛军的起点。当年康熙皇帝来到贡宝拉格草原,见如此水草丰美,牛羊肥壮,心情格外欣悦。当他北征胜利后,又路过这里,他站在现今马拉盖庙敖包山上,向前看左右各有一面水泡,左边的叫扎格斯图(有鱼)淖尔,右边的叫莫勒黑图(有蛤蟆)淖尔。山前有几条小溪,山顶是敖包,岩石处有马蹄印,传说是成吉思汗征战途中所留。此时康熙身边有个术士(风水先生)进言:“皇帝请看,山前的两个水泡是两只龙眼,中间的丘陵是龙头,山前的小溪是龙须,整个山是龙身,整个地势是个卧龙的形态,此地有诞生帝王之气,必须把他压住”,坐在山头前额处的康熙笑着说:“朕就坐在龙头前额,那两个淖尔就是龙眼,小河为龙须,诸位臣工,在这里建一座庙。”说完摘下自己的皇冠(帽子)放到了地上。从臣跪拜曰:“镇住了!”康熙笑着说:“不是镇住了是咸安了。”历经29年到雍正二年庙建成,皇帝钦定“咸安寺”,当地蒙古人民却一直称“玛拉盖”庙(汉语帽子庙)中国庙宇很多,至此玛拉盖庙就成为清王朝定边安民的标志性建筑。

传说二:相传清朝康熙年间,成吉思汗的后裔——,孛儿只斤。布尔尼,察哈尔是蒙古的一个大部族,在成吉思汗时是大汗的警卫部队,直到清朝其在蒙古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由于康熙亲政初期,爆发了著名的“三藩之乱”,战争一开始就波及了半个中国,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。而当时的蒙古察哈尔王叛乱,就是因为蒙古部族受到吴三桂等人煽动,并且也有趁火打劫的意思,入主中原做皇帝是反叛者的最终目标。不念清朝给他的优厚待遇,却乘南方“三藩之乱”,去北方进行秘密活动。联合奈曼旗的首领——札木山,起义反清。康熙闻之大怒,调动大军讨伐布尔尼部。布尔尼战败,带残兵败将逃窜,清兵乘胜追击。当布尔尼逃到太仆寺草原马拉盖庙敖包山时,被大军乱箭射掉帽子。布尔尼那里顾得上去捡帽子,大叫一声:“吾命休矣!”猖惶逃命。后来,在与大军撕杀中丧身。当地蒙古人为纪念布尔尼英勇抗清的民族精神,在布尔尼落帽的地方建了座寺庙。寺庙竣工时,康熙皇帝北巡路过这里,指着寺庙问地方官道:“何以建之?”地方官会说汉话却故意用蒙语唐塞,把蒙古人为纪念布尔尼英勇抗清而建庙的原因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遍。康熙问随身翻译道:“你翻译一下,他说的什麽?”地方官哪里知到康熙身边会有翻译,吓得魂不附体,手直哆嗦。聪明的翻译见机行事,对康熙说:“陛下,他说大军在这里打败了好战的布尔尼,才过上平安生活。为纪念这一胜利,在这里建座寺庙。”康熙问:“那麽他的手抖什麽呀?”翻译说:“他是在比划着让陛下您为寺庙题个匾。”康熙“哦!”了一声,脸上露出笑容。来到寺庙的一间屋子里,抓起毛笔,“唰唰”写下三个字“咸安寺”意思是蒙汉民族都平安。虽然寺庙门楼上挂着金光闪闪的“咸安寺”牌匾,可是这里的牧民们总是把他叫作玛拉盖庙。

传说三:相传,某年康熙帝北巡。来到贡宝拉嘎草原,举目瞭望,大吃一惊,倒吸了一口气,对随从说:“这是龙的故乡,这里将出现一个皇帝与我分庭抗礼。”随从大臣问:“陛下神眼,如何看出?”康熙指着一座山说:“看,这座山是条卧龙!”随从们顺着手指望去,山上紫雾缭绕,山在其中隐约舞动,还发出刺耳的咝咝声。众人吓得脸色苍白,不知所措,康熙忙摘下帽子向山上扔去。帽子一落地,紫雾缓缓散去,山也不再舞动了。随从们松了一口气问道:“陛下,怎么您的皇冠落上去,山就静了呢?”康熙答道:“不用我的帽子压它一下,它会翻天的。”康熙回宫后,这座山总在他脑子里萦绕,常常睡不成眠,便派一高僧前去破之。高僧来到那座山下所见怪现象与康熙帝所见一样,他不慌不忙,席地而坐,双手合十念起经来,念着念着,怪现象消失了。高僧把所见所闻禀报了康熙帝,并建议在此山建座寺庙以镇之。于是,康熙下令工部,立即在那座山上建庙。庙竣工后,没有名称。因康熙帝往山上扔过帽子,这里的人们就管它叫玛拉盖庙。后来,工部请康熙帝题匾,康熙帝抓起毛笔,眉头一皱,“唰,唰”写下“咸安寺”三个字,意思是天下太平。庙上虽然挂着显赫的牌匾,但这里的老百姓仍习惯地叫它玛拉盖庙。

200多年来,该庙殿堂辉煌,佛经丰厚,清净典雅,四众云集,高僧辈出,闻名遐迩。实属中国古代北方名刹之一。繁盛时期全庙由神灵殿、大雄宝殿、天王殿及左右配殿、后殿、藏经阁、钟鼓楼和四大学塾8个大院组成,占地面积20余亩。殿前立旗杆一对,铁狮一对,竖有蒙藏文石碑若干块。大殿中有大红木柱60根,大小佛像20余尊。庙内有藏文经卷、乐器和神器等。院内有古松两株,有禅房、客房、伙房、仓库等房屋130余间。常住喇嘛350余人,最兴旺时期驻庙喇嘛有500余人。玛拉盖庙的建筑雄伟壮观,在北方寺庙中属上乘之作。该寺庙跳神(萨满教)所用面具尤为精美生动。此庙中曾藏有整套的《甘珠尔经》、《丹珠尔经》等稀有的经书。这里的喇嘛,有些曾到拉萨、塔尔、拉卜楞、五当召等寺庙修炼,曾分别获得转世活佛候选人、大喇嘛、堪布、噶加、格西、固始等职位。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至六月十五是玛拉盖庙世祭日,这里商贾云集,热闹非凡。然而20世纪中叶,在极左路线影响下,所有的房子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都被拆干净了。庙里当年珍藏着整套的《甘珠尔经》、《丹珠尔经》等稀有经书。经书上的藏文都是用淡红色的字写的。困难时期办公没有纸,就把经书上的纸翻过来印文件,再后来到了文革所有的经书都烧了,庙也拆了。除了玛拉盖庙,太仆寺旗的广法寺、永福寺、乌合尔华庙都在文革的时候毁了。昔日名刹几经破坏,仅存残垣断壁。玛拉盖庙主殿曾有一个人的雕像。此人是第二世章嘉呼图克图伦毕多吉。“文革”十年动乱中,毁此庙时,在此人头像下边发现了建造此庙档案。档案是用黄绸子包裹埋在这里的。此档案在十年动乱中被毁。

玛拉盖庙是蒙古族人民的人文古迹,是清帝国北伐扩边后安抚边境的标志性建筑,是藏传佛教章嘉二世活佛的遗址。在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精神指导下进行重建,广大牧民以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,已在其原址重建庙宇,以期重现往日庄严。已完成建寺一期工程:大召殿和两个配殿,并开光诵经进行佛事活动。

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玛拉盖庙祭祀敖包的日子,在祭祀敖包仪式上,宗教界人士商定诵经仪轨的准备工作,排列施主,预算庙仓的开支。从五月十五日开始,组织青年喇嘛配制仪轨上使用的药丸。训练寺庙乐手和跳神的喇嘛。

寺庙的诵经仪轨仪式在五月的最后一天开始。从这天晚上到六月四日早晨,在寺庙里诵唱以世间一切生灵赋寿为内容的经文,并配制药丸。修习由大喇嘛主持,以八名领经师、两名训诫、两名吹萧手为主,其他喇嘛全部参加。